「我們談談吧」為何變吵架收場?怎麼安全地說跟聽?-《關鍵對話》筆記(中)

Crucial Conversations - Book Cover

前一篇〈對話的基礎在安全感〉中已經提過,人們在對話中如果喪失安全感,就會把對方和對話感受為一種「威脅」,進而會採取 「沈默」(逃避、停止投入意見到共同意見庫) 或是 「攻擊」(暴力、戰鬥、意圖直接支配意見庫的內容) 這兩種行動。在這樣的情況下,共同意見庫這個機制將無法順利運作,關鍵對話的成敗岌岌可危。

這一篇主要會概述,作者們提供了哪些方法,來 「急救」「預防」 共同意見庫運作要崩毀的情況。

https://assets.matters.news/embed/6f96609c-e7ea-4d4f-b35d-9a1a8b4dfb42/book.jpg


六、對話中觀察到對方好像安全感受損,怎麼辦?

作者們認為,這時候該做的,是先把注意力離開爭執火線上的話題、跳出針對關鍵議題的對話!用中文讀者熟悉的話來說,就是此時對話已經陷入「意氣之爭」,沒辦法討論核心議題(EX:「你為什麼要那麼兇?」、「我哪有兇?」、「每次我講XXXOOO,你就會氣…」、「現在是講不過道理就要戰態度、要翻舊…」),不該繼續深陷在意氣之爭中。

如果要跳開爭執,那注意力該要放在哪裡是好?放在此時最優先的事:先修補、重建安全感,讓雙方重新認知並感受到這個對話的安全性。

上篇提到過,建立起安全感有兩大支柱——(1) 感受到尊重 (2) 認為我們在追求共同目的

https://assets.matters.news/embed/a25dddc9-ddbe-4d19-aa3b-74d9c87a215d/pic-03.png

觀察到「安全感」受損時,當務之急是檢查和修復「尊重」、「共同目的」這兩大支柱。先別管討論議題了,沒有安全感是沒辦法討論的。

支柱一受損:對方覺得自己不受「尊重」

要留意的警訊:

  • 從對方言談或態度的防衛性,看出對方似乎認為我不尊重他/我鄙視他/我不認為他有資格對此發表意見/我覺得他的意見都是廢話/我不認為他有能力跟我討論…

進行修補需要的心理建設:(p.106)

  • 就算不喜歡對方/不認同對方意見…我還是要能尊重對方有資格可以把意見加入意見庫
  • 把注意力從差異,轉移到尋找共通點

支柱二受損:對方覺得我們不是在為了「共同目的」而討論,只是在爭誰對誰錯、誰勝誰敗

要留意的警訊:

  • 對方似乎不認為我在乎他對於這個對話的目標,或覺得我的動機是為了自己的勝利、利益
  • 氣氛變成現在是要在對話者之間分出個勝負、優劣、對錯

進行修補需要的心理建設:(p.103)

  • 想想前篇所說的「為什麼我想要我們對話」這個問題,釐清自己想要什麼、不要什麼,找出共同目的

除了上述針對**「尊重」「共同目的」**兩個重點的大方向外,作者們並提供了三個具體情境的應對方法:

處理情境一:我的行為或言語沒尊重對方/只在意自己目的

  • 如果自己真的犯了錯,傷害到對方的安全感,需要的作法是勇於道歉。道歉的意思是,真誠地表達自己對於造成、或未防止對方的痛苦或困難感到抱歉。 (p.110)
  • 道歉必須要放棄分對錯、爭勝負的心態,承認自己哪個地方做錯了。
  • 但也不要亂道歉,是自己的確發現自己的發言或行為沒尊重對方、沒有為了共同目的,或造成其他傷害,真心認為自己有做錯,才要道歉。

處理情境二:我的本意是有抱持尊重和為了共同目的,但出現溝通的誤會

  • 如果你發現自己試圖表現尊重和追求共同目的,但對方接收不到,可以嘗試把你表現尊重和共同目的的話語「換句話說」
  • 讓雙方正確地理解對方的本意,比找出是誰「說錯」是誰「聽錯」重要。
  • 對比法:不只要正面表述(確認我的尊重和目的:我的話是什麼意思、對於對話有什麼期待),也可以反面表述(處理對方可能的顧慮:我剛剛說這個話不是什麼意思、不是想要如何如何)。(p.111)
  • 脈絡法:把你的言語或想法的思考脈絡、上下文表達出來。因為對方聽到你的話,不一定瞭解你說出這個話的思考歷程和源由,不一定瞭解你的期待和意圖。(p.114)
  • 「道歉」是為了修復傷害和錯誤,「換句話說」是為了避免語言的歧異性,確保我的尊重和目的有被接收到。

處理情境三:一開始並未建立共同目的,或中途受到質疑

四個具體方法(CRIB):

  • 表現出要找出並追求共同目的的承諾、誠意。即使雙方都是想讓對方接受自己的看法,但可以承諾我們會尊重對方進行討論,承諾我們會來釐清我們共同想追求的是什麼,承諾我們同意各自的意見都有資格進到共同意見庫。(Commit)
  • 不要只陳述自己主張的意見、策略、方案,可以進一步確認自己的主張背後的原因、來由,因為即使雙方的主張看似衝突不相容,但是背後的原因可能是有共通點的。我們的共同目的較容易建立在這些主張背後的原因、來由之上。(Recognize)
  • 通常人們在較高、較長遠的目標或較抽象的層次,會比較容易找到共通點,如果在你討論的層次似乎找不到交集,試著往更上層次找交集來創造出共同目的。(Invent)
  • 在重建安全感之後,要重新進入討論意見、策略、方案的對話,這時是腦力激盪的狀態,也就是大家都有資格且被鼓勵把意見提出來到意見庫。(Brainstorm)

七、自己安全感受損、情緒失控怎麼辦?

作者們提出的人類行動模型,來幫助我們理解到底是怎麼產生情緒失控的情況,又該怎麼預防和急救。他們的行動模型稱為行動由來(path to actions),如圖所示:

https://assets.matters.news/embed/c8c36079-2724-4d13-a89d-c72a2189026e/path-to-action.png

我們經常會以為,我們是基於我們看到或聽到的事實,而產生情緒和反應,但其實中間還有一個重要的步驟。這個步驟可能連我們自己都沒注意到:就是我們怎麼詮釋、理解我們看到聽到的東西,我們基於這些素材創造出一個怎樣的「故事」(story)。(或在歷史社會學裡,我們會說「敘事」(narrative))

故事才是觸發我們情緒和行動的關鍵。觀察到類似的事實,可能建構出多種完全不同的故事。

如何追溯一個人的行動由來

一步一步往回推:

  • 行為:觀察人的行為,現在是否是「沈默」、「攻擊」?
  • 感覺:觀察人的情緒,行為、肢體語言、表情、言語是基於或展限了什麼情緒?
  • 故事:觸發這些情緒的故事是什麼?哪些我對事情的理解是我的推測或判斷,而不是實際可以客觀確認的事實?(所謂客觀,即不隨觀察之主體的轉換而改變)
  • 事實:我是看到或聽到哪些事實,而產生這個故事?

追溯「行動由來」,可以幫助我們

  • 追溯自己的行動由來,可以瞭解自己為什麼會有某些感受和反應,瞭解自己的這些感受,是基於我們建構出的什麼故事。可以釐清自己的故事中哪些是自己推測、創造的部分,哪些是看得到聽得到的事實。
  • 嘗試推測對方的行動由來,可以試圖同理為什麼對方會「說這種話」、「做出這種事」或「反應那麼激動」。至少可以假設對方的情緒和反應可能只是他基於一個未確認過的、自己建構出的故事而產生的。

小心「巧妙故事」

有些容易踏入的陷阱故事(作者們稱之為巧妙故事)是在為我們的行為找藉口、合理化自己的作為,讓我們自我感覺良好。這些故事的特徵:

  • 巧妙故事仍舊立基於事實。所以我們很容易認為這個故事是「對的版本」、「事情就是這樣」。
  • 巧妙故事的設定通常是我們是好的、不需改變的、沒有問題的,幫我們解套,所以會很樂於接受這種故事。

(例子:p.146~p.153)

所以不想自己情緒失控怎麼辦?

  • 追溯自己的行為路徑:留意自己的行動或行動企圖是否已經是想戰或逃,釐清這個行動或企圖的原因和情緒,找出背後自己所說的故事是什麼
  • 區分出具體觀察到的事實和自己所創造、推測的故事。尋找故事的可能版本,或至少認知道自己目前的故事並不一定是事情的真實面貌。重新掌握自己的故事和情緒。
  • **回到初衷,問我自己到底想要什麼?我如果真心想要如此的結果,我該怎麼做?**例如,如果我的安全感受損是來自於對方感受到威脅的反應,我有可能透過前一章的方法協助我們重建安全感嗎?

八、怎麼安全地加意見到語意庫:說&聽

怎麼好好說?

安全地說的三個要素:

  • 信心:我的意見是值得說出來的,我知道我可以表達我的意見又不傷害對方
  • 謙遜:我的意見只是我們之中的其中一個意見,我提出意見不是在宣布最後裁決
  • 技巧:STATE 法

做什麼?

  • Share:事實通常是最少爭議、最不會造成冒犯的。而且我們希望對方能夠理解我們的主張的行為由來,就從分享自己思考歷程的起點開始,對方較容易理解。
  • Tell:說出自己的故事(也就是包含自己的主觀判斷、推測的部分)。從事實進入故事可能會激起對方的防衛和反駁,留意對方若有安全感受損嚴重,可適時退出對話重建安全感。
  • Ask:要讓對方確知我們的尊重和謙遜,說出自己的故事,也要詢問對方的觀察、看法、判斷和解讀,換句話說,也就是詢問對方的行為由來,鼓勵他們提出他們的事實、故事和感覺。

如何作?

  • Talk:對話情境的氣氛,應該是維持在我們是還在「談論」。也就是說,我應該表達出「我不是在主張我的故事是最終裁決版本」,也就是用試探性的、提議性的語氣。(但不是要表現軟弱、無能,不要自貶自己意見的價值和提意見的資格)(p.178)
  • Encourage:目標是要增強對方分享的安全感,雙方都要相信我們的對話是接受任何意見進到意見庫來的。邀請的措辭和語氣、氣氛,必須不斷有成功和安全地分享(尤其是不同的意見)的案例,才能讓對方建立起安全的期待。 (p.181~182)
若是這種邀請方式,只會有林董敢表達自己意見
若是這種邀請方式,只會有林董敢表達自己意見

怎麼好好聽?

安全地聽的三個要素:

  • 真誠:我們的目標是要讓共享意見庫能夠運作,而這需要真心希望大家都能開誠布公說出自己意見。
  • 好奇:我們是要讓對方的意見順利加入意見庫,所以是會對對方的情緒、故事、觀察、意見、判斷感到好奇,我們是要探究「是什麼」、「為什麼」,而不是要「揪出對方的錯誤」
  • 耐心:理智的想法的運作和改變很快,但情緒和腎上腺素需要時間冷靜、沈澱。不要急著想推展各種步驟,急著使出技巧要馬上看到效果,得到對方的反應。我們的目標是要雙方感到安全的真誠的對話,而不是把書上說的對話流程跑完。

做什麼?

  • 如果對方不知道該怎麼表達自己的意見,可以嘗試協助對方追溯自己的行為路徑:因為我們通常只能觀察到行為(action)和表達出來的情緒(feeling),而一般人也沒有分享他的觀察和故事的習慣
  • 傾聽、傾聽、傾聽,真誠、好奇、耐心。重點是讓對方相信可以安全地把意見說出來、投入意見庫,而對方是否相信這件事,是否能有安全感,取決於你在聽話時的態度,和聽話時的立即反應(是否插話、打斷、揪錯,語氣、表情、眼神、肢體語言)

怎麼做?AMPP 法:

  • Ask:直接詢問、探問對方的想法(p.199-201)
  • Mirror:鏡象,將對方的行為和情緒表現說出來,讓對方有解釋的契機,「我看到你…」、「我覺得你…」(p.201)
  • Paraphrase:釋意,闡述我理解的對方建構的故事。一方面增加安全感(表達「我有認真考慮你的感受」),另一方面讓對方確認,避免誤會。即使你覺得對方的聽起來是「錯誤的故事」,你也可以先確認你是否已經真的理解他的版本。
  • Prime:拋磚引玉,如果對方拒絕表達,試著詢問自己的猜測試否有誤

聽完別人說的,怎麼再好好說?

  • Agree:同意的部分就要表達同意,不然對方不知道你們在此已經有所共識。
  • Build:從同意的部分開始往上加蓋,發展進一步的對話,處理衝突之處,不斷把共識擴建。
  • Compare:如果真的不同意,嘗試用「比較」、「描述不同點」的方式表達,而非直接指控對方意見錯/爛

上篇〈對話的基礎在安全感〉討論了作者們的理想對話模型「共同語意庫」,還有支撐住這個理想對話的重要基礎「安全感」,以及支撐住安全感的兩大支柱「尊重」和「共同目的」。

本篇〈怎麼安全地說跟聽〉則進一步闡明,該怎麼預防和急救安全感受損的情況。

這兩篇的內容就是作者在這本書中對於 crucial conversations 的各種重要觀念和技巧。如同在上篇導言中所提及的,我的讀書筆記提供的只是一種「理解架構」、「概念架構」,作者在書中有關於各種方法的豐富對話範例,建議還是去翻翻書,會比只看上面的抽象描述有更好的理解。

這本書其實還有最後一個部分是**「大家願意把意見丟到意見庫…這樣就可以了嗎?」**。它的內容並不多,也不是 crucial conversations 的真正重點,我本來是要把最後一部分跟這篇合在一起的。

但後來我又覺得,作者們最後稍微提及的這個問題,實在太容易被忽略了。而且忽略這個問題甚至會導致大家明明成功進行沒有吵架的對話,對話的建設性和效能卻因缺了這步驟而功虧一簣

為了避免把這部分藏在文末而被當成單純的附錄,因此把最後一部份再另開一篇,給他和上篇與本篇類似的地位,以作為提醒。

下篇〈最後別忘了決議〉